1. 紫微星座网首页
  2. 命理

温姓起源和来历(温字的来历)

温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,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四位姓氏,在粤赣地区比较有影响。当今温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.16%,总人口大约在217万。

温的名义

温姓起源和来历(温字的来历)-1

温的本义是河名和地名,古温水在今贵州遵义东面,即今天的洪江;古温地,因温泉而得名,在今河南温县。据《温县县志》,在夏朝初已经有温国,在今河南温县西南。今县城西5华里,在远村众神庙附近有一眼温泉,昔时口大如盆,水流5 公里,泉水常温。清乾隆时,温县西五里源仍存有温泉,乾隆末泉水枯竭。最早居于此处的氏族遂称温氏族。

温姓起源

温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:

一、源出己姓,为颛顼帝之后裔

夏朝初期,颛顼后裔昆吾氏一支在温,建立了温国。夏末商人灭温国。商灭夏后,又恢复了温国,为商的属国。周武王灭商,留在苏岭的昆吾氏后裔苏人归顺了周朝,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,被封于苏,国都温,今河南温县,也称温国,子爵。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,其后有一支以温为氏。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和温姓的始祖。己姓温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。

二、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的子孙

春秋初,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,晋国出兵击退狄人,把收复的温地送于周襄王。公元前635年,因晋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乱、护送周王回都城有功,周襄王把温地赐予晋国。晋国大夫狐溱、郤至、阳处父三人先后被封于温地,由于郤至、阳处父二人无后代,只有狐溱有子孙,其后以先人的封地为姓。狐溱是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后代,所以为姬姓。姬姓温氏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。

外族基因融入

温姓的组成比较复杂,外族血液加入温姓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,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。南北朝时鲜卑族大批进入中原,北魏孝文帝命华北地区的鲜卑等族全部采用汉族姓氏,当时鲜卑族中的叱温、温盆、温孤等氏族都改姓了温姓。随后,宋朝时金国的女真人温迪罕氏族进入中原后也集体改姓了温姓,唐朝时西域的康居国人定居中原后也有姓温的,清朝时期,东北地区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族集体改姓温。

广东和广西在唐朝时称岭表,亦称岭南。唐朝彭城长史朱易从,在永昌年间受酷吏周兴的诬陷而被杀,其子朱升流放岭表,不许回彭城,彭城即为今江苏徐州,并改姓温。今两广地区的温姓中已经混入了朱姓的血液。

明朝永乐年间,菲律宾苏禄东王朝拜大明皇帝,不远万里到达北京,在归国途中在德州不幸病逝,次子温哈拉和三子安都鲁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,永留中国。他们的后代很快接受了汉文化,用中国姓,以两王子的名的首音取温姓和安姓,在山东地区繁衍发展。今山东地区的温姓多出自这支外来的民族。

温姓分布

温姓起源和来历(温字的来历)-2

自宋朝至今1000年,温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、江西二省,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33.3%,其次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广西、河南、四川、山东、福建,这七省区又集中了33.7%的温姓人口,广东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24.3%,为温姓第一大省。目前全国形成粤桂赣、冀晋二块温姓人口聚集区。

温姓血型

温姓起源和来历(温字的来历)-3

温姓的血型分布有其特点:

O型占34%,A型占27.7%,B型占29.6%,AB型占8.7%。

温姓名人

温恢

温恢(178年—223年),字曼基,太原祁县人,三国时曹魏大臣。温恢15岁时,其父亲温恕去世,他护送父亲遗体回乡后,将家中财产散尽赈济他人,此举令人称道。之后,温恢察举孝廉科入第,担任廪丘长,后历任鄢陵、广川县令,以及彭城、鲁国相。他曾在曹操身边担任丞相主簿,深受重用。曹丕登基后,以温恢为侍中,后任职魏郡太守。

温子升

温子升(约495年—547年),字鹏举,晋大将军温峤之后,为北魏、东魏时著名文学家,称为“大才士”。温子升因文采而显贵,历仕北魏、东魏。其在军事上也有卓识,曾得魏孝庄帝及上党王天穆的赏识,封为伏波将军、侍读兼舍人、金紫光禄大夫、后官至散骑常侍、中军大将军。

温庭钧

温庭筠(约812年—约866年),本名岐,又名温八叉,字飞卿,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。其工诗,与李商隐合称“温李”,在词史上,也与韦庄并称“温韦”,被尊为“花间词派”鼻祖。其多次考进士均落榜,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,官至国子监助教。然而他放荡不羁,讽刺权贵,取憎于时,故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

温姓传统文化

郡望和堂号:温姓的郡望有平原、太原、汲郡、清河等。温姓以三公为其堂号。“三公”堂号出于唐朝宰相温彦博一家之事。其兄温大雅官拜礼部尚书,爵封黎国公;温彦博位居中书令,爵封虞国公;其弟温大有上进中书侍郎,封为清河郡公。一门三公,扬名天下。

温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:

才谐三子;诗美八叉。

明澈犀然;雅闻鹏举。

三人皆卿相之才;二类号西昆之体。

玉镜台老奴得偶;枢密院学士有声。

家训格言:《温氏母训》是明末温璜的母亲陆氏平日教子的言论,由其子记录整理而成。温母深信精神力量的感召力,其价值远胜于小恩小惠的施舍。她认为道德人格存在的话,必定在行为中有反映,否则都是虚伪的。“世人多被‘心肠好’三字坏了,假如你想作个好儿子,必有一般孝顺行经;你想作个好秀才,必有一般勤苦行径。心肠是无形无影的,有何凭证?凡说‘心肠好’者,都是规避样子。”提倡要观其言,更应察其行。另外,温母教育儿子,不论贫富,做人都应该“自立自尊自爱” 。交友须明理,待人要厚道,即使“同堂同室同窗多年者,情谊深长,其中不无败类之人” ,“只取其长,弗计其短” 。但“是非自有公论,在我当存厚道” 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